撰稿:邱琹 祝平燕 李志強 余長庭 朱江 鄭正權 羅如冰 彭進
參加掛牌的公益在線武漢站/湖北站成員及志愿者合影
2023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公益在線湖北省工作總站和武漢市工作站成員,迎著似火驕陽,來到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舉行公益在線武漢市工作站的掛牌儀式。盡管公益在線武漢站&湖北站已開展了幾年的活動了,但一直沒有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辦公場所,經多方論證,今決定落牌到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參加掛牌儀式的有公益在線湖北站站長祝平燕,副站長李志強、余長庭、鄭正權,社會工作部部長朱江,社會服務部部長邱琹,宣傳部副部長羅茹冰,公益在線武漢站副站長彭進及部分志愿者。
8月1日祝站長與余館長/副站長為公益在線武漢站揭牌
祝平燕站長發表講話時強調,之所以要把公益在線武漢站站牌掛到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是因為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自公益在線武漢站和湖北站成立以來,長期義務為公益在線武漢站和湖北站的公益活動提供場地,不僅余館長本人是最早加入公益在線武漢站的成員(現任公益在線湖北省工作站副站長),而且一直積極參加公益在線武漢站&湖北站的各項活動,并無私提供各種物質支持。余館長以長庭陶瓷博物館為依托,長期踐行“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慈善”。
作為一個第四野戰軍軍人的后代,余館長骨子里凝聚著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多年來為社會各界、武漢市民、大學生、青少年傳播傳統楚文化。余館長的新館選駐在碼頭潭博物館文化遺址公園,目前正在后期完善中,不久將為公益在線湖北站&武漢站開辟另一個新的活動場所。
掛牌儀式結束后,公益在線湖北站成員們進行了座談交流
掛牌儀式完成后,大家在博物館內進行了座談,余館長表示,非常榮幸公益在線武漢站能落牌武漢長庭博物館。他說,落牌本館后,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今后要帶著更強的社會使命感,擴大公益在線武漢站的社會影響力,讓身邊更多的人了解公益在線并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來。
余館長的長庭陶瓷博物館得到政府有關部門和高校的專業認可
“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慈善”是公益在線的宗旨,無論是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傳播公益慈善,余館長無疑都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踐行者、捍衛者。中央電視臺、湖北衛視、學習強國、江夏融媒等多家媒體都先后采訪或報道過余館長與他的長庭陶瓷博物館。
20230423余館長接受長江日報“可視電臺”的采訪(引自網絡)
20230423余館長接受長江日報“可視電臺”的采訪(引自網絡)
楚天都市報對余館長的報道(轉自網絡)
余館長是弘揚地方古陶瓷文化的先行者。從1989年起,余館長跑遍了武漢及周邊地區,經常出入江夏的湖泗窯產地及漢川馬口鎮的馬口窯產地,在村灣撿拾被丟棄的湖泗窯及馬口窯燒的殘瓷破罐。收藏界的朋友見此情景,笑他不懂收藏。三十多年執著“尋寶”后,他成為了研究湖泗窯、馬口窯的行家。余館長從內心喜愛湖北的陶瓷文化,為此他還專門編寫了巜印象湖泗窯》《馬口窯暢想》二首歌曲,詞曲皆由余館長親自執筆創作。自2013年“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設館后,以前對他懷疑的朋友們也向他表以敬意。一般收藏愛好者藏品按件算,余長庭館長的藏品以噸計。漸漸地,余長庭館長愛瓷成癡、愛瓷成迷的事跡,在圈內外無人不曉。如今,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內收集收藏著大量湖北古陶瓷,尤以湖泗窯、馬口窯燒的器物為主,為湖北古陶瓷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珍稀標本和珍貴資料。
余館長為收集來的瓷片做分類標注(轉自網絡)
余館長是弘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自2013年建館起,慕名前往參觀的傳統文化愛好者越來越多了,其中不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友人,余館長總是不厭其煩地對參觀者說:“世界上最好的鏡子是歷史,最美的風景是文化。”“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文化是用來傳承的。”來到余館長的博物館,參觀者真的可以觸摸到古瓷,觸摸到歷史。余館長表示,哪怕僅僅是先人留下的殘損舊瓷片,我們都可以感知到它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只有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弘揚開來,中華民族才能贏在明天,贏在世界!除了接待各方來的參觀者,余館長每年還經常開展古陶瓷鑒賞的公益講座,向市民、大學生、青少年普及古陶瓷知識,傳播中國陶瓷文化和楚文化,他是一個名副其實、勤耕不輟的傳統文化踐行者。
20230311余館長在湖北省省圖書館少兒廳為市民和青少年講解古陶瓷知識
余館長為武漢江夏職校師生講解陶瓷鑒賞知識
余館長利用各種活動長期為市民普及古陶瓷文化
余館長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2000年秋,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館長余長庭來到江夏區金口街赤磯山,尋訪當年赤壁之戰古戰場遺址。江邊熟悉的環境讓余館長想起1980年他曾在赤磯山長江邊這里參加防訊,當年在取石建壩時,江邊隨手可以撿起地上的陶片和石頭“打水漂”。如今,高高的赤磯山由于抗洪取料已變成一個大水坑。余館長在江邊尋訪時偶然發現有些石頭像石斧、石刀、網墜等器物,有的明顯有人工打磨痕跡。憑借他多年的收藏經驗判斷,這是逾千年之久的歷史遺物。隨后,余館長邀請湖北美院雕塑系教授李正文、辛亥革命博物院研究館員葉先培等專家多次進行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的古陶瓷碎片,由于江水的沖刷,這些古陶瓷碎片暴露在長約一公里江邊,其中有夾砂陶、方格紋、鏤空灰陶殘片等。
余館長常年輾轉全國各地講座,與同行進行專業交流(轉自網絡)
經有關專家鑒定,這些陶瓷碎片距今約5000年,為新石器時代器物。后又經多次實地考察,又在該處發現大量燒窯出現的紅燒土(窯渣)和圓形窯址(又稱“穴窯”),專家們斷定此處為當時武漢地區先民的一處重要窯址。由于該處位于聶家灣遺址附近,循例,遂將此窯命名為聶家灣窯。這處窯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武漢地區無新石器時代陶窯的空白,同時也解釋了武漢周邊以及水果湖放鷹臺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器來源于何處的疑問。這一發現極大地豐富了武漢乃至長江流域的陶瓷文化內涵。余長庭館長對古窯址的保護和捍衛,在人們心中刻下了傳統文化捍衛者的典型形象。
余館長與第二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杰出人物獎獲得者劉謙定在野外考古
余館長帶領公益在線武漢站成員及志愿者到古窯和鄉村考古
公益在線湖北站在長庭陶瓷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
自2013年開館以來,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積極踐行“群眾路線”,致力打造親民的“百姓博物館”。如今,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內藏品及古陶瓷標本近萬件,上至新石器時代聶家灣窯,下至解放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北地方窯燒的瓷器,種類豐富,數量繁多。
逐著時代的發展,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開展了“進學校”、“進社區”、“進景點”等社會活動,先后外出專題展出陶瓷數百余次。三十余載春秋屈指可數,數萬枚標本以“噸”難計。余館長笑曰:艱辛困苦,樂在其中,“獨樂瓷不如眾樂瓷”。余館長甘與眾人分享收藏之樂趣,以瓷會友,不僅為宣傳保護湖北本地民窯文化傾盡全力,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更向外界展現了一段長江流域燦爛文明的陶瓷史。
公益在線武漢站在長庭陶瓷博物館舉辦紀念岳飛學術座談會
公益在線湖北站顧問委員主席周冶陶教授說:“文化傳承的路上需要一些‘傻子’。”余館長就是這樣一位“癡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努力踐行“弘揚古陶瓷文化”理念,與公益在線“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慈善”的宗旨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8月1日公益在線湖北站在博物館舉辦“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活動
展望未來,公益在線武漢站掛牌武漢長庭陶瓷博物館后,公益在線武漢站和湖北站力爭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公益在線和社會各界支持下,一定繼續高舉“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慈善”的旗子,為社會服務做出更多高質量有影響力的公益慈善活動。